“银发浪潮”来袭,全国多城迈入“深层老龄化”,如何体面老去
原创 慧声说房
国家统计局今年5月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全国人口共14.1亿人。在全国人口年龄构成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比重达到18.70%,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人,占13.5%。
#1
多城迈入“深度老龄化”
HUI SHENG SHUO FANG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就进入老龄化;当这一比例超过14%,就进入深度老龄化;达到20%,则进入超级老龄化。
具体从城市角度看,目前全国有149座城市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其中有11个城市已经进入超老龄化阶段。
从区域分布来看,149个城市中,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共41个,占27.5%;东北地区有36个,占24.2%;中西部地区有72个,占48.3%。
11个超老龄化城市分别为南通、资阳、泰州、自贡、乌兰察布、南充、抚顺、德阳、内江、眉山和丹东。
据10月14日贝壳研究院发布的《2021社区居家养老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显示,老龄化程度严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非核心城市、四川省的绝大部分地级市、辽宁省的全部地级市、安徽的黄山和宣城等,这些城市老龄化水平高是劳动年龄人口外流和低出生率共同导致的结果。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但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的发达国家相较而言,中国的特殊之处在于——中国是在还处于中等收入的经济水平上时,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2020 年中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3.5%,人均 GDP 为 1.05 万美元,而日本、韩国在同等老龄化水平时,人均 GDP 都超过了 3 万美元。
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将继续加剧,这势必会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
#2
“银发浪潮”的危与机
HUI SHENG SHUO FANG
人口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其格局的变化必然会引致新的经济运行逻辑,继而决定未来五到十年的产业大势。
就像Z世代的崛起给了新品牌新机会,老龄化人口结构的变化,则为养老产业迎来一片“银发经济”的新蓝海。
历经了20年的超高龄化后,日本沉淀出符合出符合老年人消费习惯的商业业态。
这种商业业态的特点是开在高龄消费者聚集的社区,老年人年龄大,活动范围小,便利店必须保持在步行10分钟的距离。
例如,7-11面向老龄化社区的便利店除了发挥自己本来的优势——熟食与日用品的销售和外送,还承担一些物业与生活服务,如下水道堵塞、处理遗失钥匙、搬运大型垃圾、更换灯泡等。
在国内,这种人本化、适老化的商业配套则稍显落后。贝壳研究院对21座特大和超大城市老年人生活圈商业配套的调研显示,21城中有18座城市75%以上的社区一公里范围内有菜市场,但不少菜市场环境嘈杂、卫生落后,很多传统农贸市场正在经历标准化、智能化的改造。
在老年市场上,早年间的足力健,打破了老年消费的天花板,让大众看到了老年人的消费潜力。5年前的广场舞热,又把老年人的文娱社交需求推上了高潮。而为了争夺流量,互联网也对老年人青睐有加。
2018年,阿里就发出过一条“40万年薪招聘60岁以上老人”的招聘启事,优化手机淘宝体验,抖音推出“老友计划”,支付宝的“长辈模式”,百度大字版,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在做适老化改造。
据阿里研究院《后疫情时代的老年人数字生活》报告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老年人手淘月活用户同比增速远高于其他年龄组,较总体水平高出29.7%。
根据相关预测,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8亿,消费潜力将增长到106万亿,占总GDP的33%,银发经济是未来最赚钱的生意之一。
从宏观经济来看,万亿级的老年市场是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发动机。在政策驱动下,老龄化产业、养老服务产业正蓬勃发展,老龄文化、健康、制造、宜居、服务、金融等细分产业受到广泛关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宏观数据里的银发经济不断创新高,但现实不乏残酷的一面。
在银发经济细分赛道,真正过百亿的市场屈指可数。养老院2020年的行业规模是459亿元,智能养老设备是429亿元,保健酒437亿元,钙剂200亿元。而像我们所熟知的一些银发赛道,比如大牌乳企云集的中老年奶粉,和过去几年占据央视、地方卫视和各种线下商业地段的老人鞋赛道,实际市场规模仅在50-100亿元之间。
因为平均收入水平较低,老人的很多需求其实是被压抑的,致使中国老人数量虽然是日本的5倍有余(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人1.9亿人,日本为3617万人),但却没有出现类似日本的丰富而庞大的老年产品市场。
眼下,随着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中国第一代婴儿潮(1962-1975年出生)将进入退休阶段,这一局面或将得到改善。。
#3
适老化住宅将成居家养老“主战场”
HUI SHENG SHUO FANG
年龄增长诚然无可避免,那么,如何体面老去呢?这也是很多老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自2010年以来,中国推行“以居家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政策,逐步形成了以上海“9073”模式、北京“9064”模式为代表的养老居住格局,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养老、3-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
图片
居家养老仍是中国老年人首选。《2021社区居家养老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显示:65.5%的老年人选择独立居住(一人独居或与老伴同住),仅26.8%的老年人当前居住状态是与子女同住;甚至在80岁及以上高龄群体中,老年人独立居住比例达48%。
这就为居住领域提出一个难题,如何让老人住得更安全?
贝壳研究院调查显示,46.4%的老年人认为室内居住空间缺少必要的扶手,46.3%认为室内地面过于光滑易摔倒,42.8%认为住宅内的厕所或浴室不方便,42.8%表示室内没有安装呼叫或报警装置,由此室内空间安全性问题是摆在老年人面前的首要居住痛点。
国外的案例或许可以作为借鉴。
瑞典的家具品牌宜家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郊外建造了第一所为老年痴呆患者定制的房屋,适老化的设计让老年人生活更加便利和安全。
这种新型房屋的人性化设计体现在细节之处:卫生间没有镜子或深色地板,以免吓着病患;厨房用具都改造成“复古型”,有着老式的旋钮,以代替如今的智能化操作;重视病患的户外活动,建造“治愈花园”和社交俱乐部,使得病患的亲朋好友愿意陪他们住在这里。
国内早在2014年就已开始推动老年人家庭及居住区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但现实中,大部分家庭的住宅适老化改造仍然是“自发行为”,改造效果与老人的生活感受相脱节,市场上,适老化的家居产品高昂的价格也让很多家庭望而却步。
2018年年底,适老化住宅设计的首个地方标准在杭州市出台,在推动现有住宅的适老化改造的同时,适老化设计也有望成为新建住宅标配。
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适老化设计也能成为住宅标配,同时将加快对现有住宅的适老化改造步伐。《2021社区居家养老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认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营造良好的老年友好居住氛围,需要构建覆盖住宅、室外环境、社区配套三个层面的软性、硬性环境建设。围绕“增量开发、存量改造”建设舒适安全的老年居住空间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