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动态 > 养老产业 >

 

 

 

专家:重建老人在家中的价值,不能单纯做工具



 

发布时间: 2022-04-15 16:09中国经营报官方帐号

关注

 

/李丹

 

 

在我国,孝文化仍然是奠定老年人社会地位的一大基础。

 

 

但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变迁冲击,古代农耕时期形成的“孝文化”,其经济基础正在趋于瓦解,社会基础也在遭遇削弱。

 


 

面对中国养老问题,个人、社会、政府应该如何应对?4月12日,在老龄社会30人论坛和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专题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指出,于老年人本身而言,求的是“善终”,于照护者而言,要力求“心安”,于社会政策而言,或许可以从历史发展一窥究竟。

 

 

老年人:福利待完善、价值待挖掘

 

 

“21世纪,每个国家都需要一个长期照护系统,使能力大幅下降的老年人能够获得必要的照护和支持,以便能有尊严地生活并受到尊重。”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上述倡议,并号召国家和政府承担起长期照护系统的全部管理责任。

 

 

事实上,早在1996年,我国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就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现行的2018年修正版则明确,国家要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完全依托家庭赡养和照料,血亲子嗣即是老年人衣食住行等生活所需的供应者,也是老年人丧失自理能力后的生活照料者。”唐钧坦言,照顾老人,某种程度上被很多人视为负担,尤其是对于没有退休金的老人。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为此,从古至今,为了推行和维持家庭赡养制度,历朝历代政府都颁布了相应法律,竭力倡导孝行,以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依靠。

 

 

如西汉时期曾规定,凡家中有90岁以上老人,可免去一个儿子的徭役。唐朝时期,又加入“给伺”措施,即派人伺候老人,“80岁给伺1人,90岁给伺2人,100岁给伺3人”。至宋朝,随着家族的壮大,相关政策规定儿孙辈分家后不得放弃对父母、祖父母的赡养义务。

 

 

唐钧总结,中国古代历朝对老年人福利制度的方案设计,其核心有两点:一是通过法度、教化,赋予老年人的彰显地位,并倡导孝行;二是以制度化规定赋予老人福利待遇,且该待遇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而递增。

 

 

但唐钧同时也指出,古代制度并没有提出政府负担老年平民百姓的生活所需,因为当时是农耕社会,并非市场社会,免徭役就相当于政府提供了经济支持。时至今日,政府究竟该如何规划顶层设计?又负有哪些义务?或许应当结合现实加以考虑。

 

 

在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晓看来,除了经济支持,当今社会亟待重新挖掘老年人的价值所在。

 

 

“过去农耕社会,种地、节气等各类知识都储存在人脑中,老年人具有知识上的优势,扮演着农耕社会‘知识顾问’的角色,是有价值的。”梁春晓坦言,随着工业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老年人的知识过时了,其价值基础受到了极大挑战。如何重新建构或者发现老年人的价值,成了巨大挑战。

 

 

针对“重新挖掘老年人价值”话题,和悦公益基金副秘书长马明月则提醒,要警惕过分强调老年人的“工具属性”,尤其在城市化进程推进、“三孩”政策出台的当下,“不要过分把老年人当工具人”。

 

 

孝文化:从家庭责任向社会课题转变

 

 

一种普遍观点是,在我国,孝文化仍然是奠定老年人社会地位的一大基础。

 

 

唐钧介绍,据史学界对孝文化的考证,孝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随后又由对祖先神灵的崇拜转变为对家里在世老人的崇拜。而在《尔雅》与《说文解字》中,孝都被解释为善待父母,好生侍奉。再之后,孝又衍生出其他意思,比如承继家业、开枝散叶。

 

 

随后,孝文化先后经历三次冲击。第一次是五四运动,老年人的权利基础被逐步削弱。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农村开始工业化进程,一方面,年轻人挣到的钱进了自己口袋,父系家庭瓦解,另一方面,年轻人不再需要老年人世代以来的农耕知识积累。第三次则是20世纪90年代涉及2亿多人口的大流动,加速了上述与传统习惯背道而驰的发展方向。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中国老龄化与健康的国家评估报告》中则专门针对中国的现实提到,城镇化、全球化使年轻人向发展机会多的地方迁移,家庭照料难以为继。与此同时,由于家庭中不同世代的成员更向往独立生活,老年人独居的比例明显增加。此外,随着家庭规模缩小、生育率下降,老年人在家中受到尊重的传统地位被削弱了。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社会中流传千年的孝文化,受到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变迁的冲击,其经济基础正在趋于瓦解,社会基础也遭到削弱。”唐钧指出,曾经在传统社会中作为一项基本制度而存在的家庭保障、家庭照料,现在已经不足恃了。

 

 

而梁春晓则提醒,以前,孝文化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氏族制度相关,且老年人预期寿命普遍不长,践行孝文化具有可行性。现如今,孝文化所依赖的家庭结构正在承受巨大挑战,当家庭不足以成为老龄服务的基础时,要重新回到社会化的养老,也就是所谓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而对于家庭成员而言,起码要做到“心安”。

 

 

所谓心安,唐钧解释,就是做子女的,在日常接触中摸索父母的性格,承其欢,做到让自己问心无愧。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研究员车凤则建议,晚辈要做到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之慧。养父母之身对应物质保障;养父母之心是指对待父母的尊重与呵护;养父母之志是让父母可以为子女骄傲;养父母之慧是指帮助父母在生死问题上有所安顿。